医药污水处理中,聚丙烯酰胺(PAM)起着重要作用,以下是关于其在医药污水处理中的应用介绍:
医药污水特点
医药污水成分复杂,含有抗生素、激素、有机溶剂、重金属等污染物,具有 COD(化学需氧量)和 BOD(生化需氧量)浓度高、毒性大、可生化性差等特点,处理难度较大。
聚丙烯酰胺作用原理
絮凝作用:PAM 分子链上含有大量的极性基团,能通过吸附污水中的悬浮颗粒,使细小颗粒聚集成较大的絮体,加速颗粒的沉降,实现固液分离。
架桥作用:PAM 分子链可以在多个颗粒之间形成 “桥梁”,将分散的颗粒连接在一起,形成更大的絮团,提高絮凝效果。
选型依据
根据污水性质:若污水中主要是带负电荷的悬浮颗粒,如一些含有蛋白质、多糖等生物大分子的医药废水,选用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它能通过电荷中和与吸附架桥作用,使颗粒凝聚沉淀。若污水中悬浮颗粒带正电荷,如含有一些金属离子的医药废水,则选择阴离子聚丙烯酰胺较为合适。对于一些性质复杂、难以确定电荷性质的污水,可通过电位滴定等方法测定颗粒表面电荷,或进行小型试验来确定合适的 PAM 类型。
根据处理工艺:在混凝沉淀工艺中,一般选用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 PAM,以增强絮体的形成和沉降性能。在气浮工艺中,则可选择相对分子质量适中的 PAM,使絮体既能快速形成,又具有较好的气浮性能。
投加量确定
小试确定范围:先进行实验室小试,取一定量的医药污水样品,分别加入不同量的聚丙烯酰胺溶液,搅拌均匀后观察絮凝效果,确定初步的投加量范围。一般医药污水处理中聚丙烯酰胺的投加量在 10-50mg/L。
现场调试优化:在实际处理过程中,根据小试结果进行现场调试。观察沉淀池或气浮池的出水水质、絮体形成情况等,不断调整投加量,以达到更好处理效果。
使用注意事项
溶解与搅拌:PAM 在使用前需充分溶解,一般配制成 0.1%-0.3% 的水溶液。溶解时应使用干净的自来水,搅拌速度不宜过快,避免过度剪切破坏 PAM 的分子链,影响絮凝效果。
投加顺序:在与其他药剂(如聚合氯化铝等)配合使用时,要注意投加顺序。一般先投加混凝剂,待其与污水充分混合反应后,再投加聚丙烯酰胺,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储存条件:PAM 应储存在干燥、阴凉、通风的地方,避免受潮和暴晒。储存时间不宜过长,以免产品性能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