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量检测方法粘度法原理:聚丙烯酰胺(PAM)的分子量与溶液粘度密切相关。根据 Mark - Houwink 方程,[η]=KMa,其中 [η] 是特性粘度,K 和 a 是与聚合物、溶剂和温度有关的常数,M 是分子量。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测量 PAM 溶液的相对粘度,经过一系列计算可以推算出分子量。一般是用乌氏粘度计在恒温(如 30℃)条件下测量。将 PAM 配制成一定浓度(如 0.01g/mL)的溶液,测定其流出时间,再与纯溶剂的流出时间对比,计算出相对粘度。
操作步骤:先用分析天平准确称取一定量(如 0.5 - 1g)的 PAM 样品,用合适的溶剂(如 1mol/L 的 NaCl 溶液)溶解并定容至 100mL 容量瓶中。将乌氏粘度计垂直固定在恒温水浴中,使温度稳定在 30℃。用移液管吸取 10mL 配制好的 PAM 溶液注入粘度计中,测量溶液流出时间 t₁,再用同样的方法测量溶剂的流出时间 t₀。根据相对粘度计算公式 ηᵣ=t₁/t₀,再通过一系列数据处理和公式计算得到分子量。
光散射法原理:当一束光通过 PAM 溶液时,溶液中的高分子链会使光发生散射。散射光的强度与分子的大小、形状和浓度有关。根据光散射理论,通过测量不同角度的散射光强度,可以得到分子量等信息。动态光散射(DLS)可以测量分子的流体力学半径,从而推算分子量;静态光散射(SLS)则直接用于测量分子量。
操作步骤:将 PAM 样品配制成适当浓度(如 0.1 - 0.5mg/mL)的溶液,放入光散射仪的样品池中。对于静态光散射,需要测量不同角度(如 30° - 150°)的散射光强度 I (θ),并根据仪器校准参数和相关理论公式(如 Zimm 公式)计算分子量。动态光散射则主要关注散射光强度的波动情况,通过自相关函数分析得到分子的扩散系数,进而计算分子量。
水解度检测方法电位滴定法原理:对于部分水解的聚丙烯酰胺,水解度是指酰胺基转化为羧基的程度。电位滴定法是基于酸碱中和反应,用标准碱溶液滴定 PAM 溶液中的羧基。在滴定过程中,通过电位计监测溶液 pH 值的变化,根据滴定曲线确定滴定终点,从而计算羧基的含量,进而得到水解度。
操作步骤:准确称取一定量(如 0.5 - 1g)的 PAM 样品,溶解于适量的水中,加入少量的氯化钠(如 0.1mol/L NaCl 溶液)作为离子强度调节剂。用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溶液 pH 值至 2 - 3 左右。将 pH 电极和参比电极插入溶液中,连接电位计。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如 0.1mol/L)缓慢滴定,记录每次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和对应的 pH 值。根据滴定曲线的突跃点确定滴定终点,按照计算公式计算水解度。
胶体滴定法原理:利用阳离子聚合物(如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与 PAM 中的羧基发生静电相互作用进行滴定。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比较滴定剂的用量与 PAM 的量,计算水解度。
操作步骤:配制一定浓度(如 0.01 - 0.1g/mL)的 PAM 溶液和阳离子滴定剂溶液。在搅拌下,将阳离子滴定剂溶液逐滴加入 PAM 溶液中,同时观察溶液的变化,如出现沉淀或颜色变化等现象作为滴定终点的参考。根据滴定剂的用量和 PAM 的量,结合相应的计算公式确定水解度。
固含量检测方法烘干法原理:通过将 PAM 样品在一定温度下烘干,使水分蒸发,测量剩余固体的质量,从而计算固含量。在烘干过程中,样品中的水分被去除,只剩下聚丙烯酰胺固体。
操作步骤:用分析天平称取适量(如 5 - 10g)的 PAM 样品,放入已恒重的称量瓶中。将称量瓶放入烘箱中,在适当温度(如 105 - 110℃)下烘干至恒重。次烘干后,取出称量瓶放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然后称重。如果重量变化超过规定范围(如 ±0.002g),则需要再次烘干和称重,直到两次称重差值在规定范围内。根据公式:固含量(%)=(烘干后样品质量 / 样品总质量)× 计算固含量。
残余单体检测方法气相色谱法(GC)原理:气相色谱法是利用不同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差异进行分离和检测。对于 PAM 中的残余单体,如丙烯酰胺(AM),将样品经过适当的前处理(如萃取、衍生等)后,注入气相色谱仪,在载气(如氮气)的推动下,通过色谱柱进行分离,然后用检测器(如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进行检测。根据保留时间和峰面积与标准品对比,确定残余单体的含量。
操作步骤:对 PAM 样品进行前处理,提取其中的残余单体。例如,用有机溶剂(如甲醇)萃取样品,然后将萃取液进行浓缩和衍生化处理(如果需要)。将处理后的样品注入气相色谱仪,设置合适的色谱柱温度(如 80 - 150℃)、进样口温度(如 200 - 250℃)和检测器温度(如 250 - 300℃),以及载气流速(如 1 - 2mL/min)。记录色谱图,根据标准曲线法,用已知浓度的标准品(如丙烯酰胺标准溶液)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来确定样品中残余单体的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原理:高效液相色谱法也是基于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离原理。对于 PAM 中的残余单体,将样品溶解后,通过高压泵将样品溶液注入液相色谱柱,利用不同的流动相和固定相组合,使残余单体与其他成分分离,然后用检测器(如紫外检测器)进行检测。
操作步骤:将 PAM 样品用适当的溶剂(如乙腈 - 水混合溶液)溶解,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将样品溶液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设置合适的色谱柱(如 C₁₈反相柱)、流动相组成(如乙腈 - 水梯度洗脱)、流速(如 0.5 - 1.5mL/min)和检测波长(如 200 - 220nm)。通过与标准品的色谱图对比,根据峰面积和保留时间,利用外标法或内标法计算残余单体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