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M(聚丙烯酰胺)属于助凝剂,而非混凝剂。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PAM 的助凝剂属性
作用机制
吸附架桥:PAM 的长链分子通过酰胺基团吸附多个胶体颗粒,形成网状结构,加速絮体团聚。
强化沉降:显著增大絮体尺寸(可达毫米级),提升沉降速度(比单独使用混凝剂快 3~5 倍)。
与混凝剂的本质区别
对比项混凝剂(如 PAC)助凝剂(如 PAM)
核心功能 中和胶体电荷,破坏稳定性 促进絮体长大,增强沉降性能
化学类型 无机盐(如铝盐、铁盐) 高分子聚合物(有机或无机)
投加顺序 先投加,提供脱稳条件 后投加,辅助絮凝
典型产品 聚合氯化铝(PAC)、硫酸铝 聚丙烯酰胺(PAM)、活化硅酸
二、PAM 的助凝剂分类
根据电荷特性,PAM 分为三类,适用不同场景:
类型电荷性质助凝场景
阴离子型 PAM 负电荷 配合 PAC 处理高浊度水(如黄河水)
阳离子型 PAM 正电荷 污泥脱水(中和污泥负电荷)
非离子型 PAM 中性 低浊度水或酸性环境(如造纸白水)
三、PAM 与 PAC 的协同作用
在水处理中,两者常联用形成 **“混凝 - 絮凝” 组合工艺 **:
步骤:
阶段 1(凝聚):投加 PAC,中和胶体表面负电荷,形成微絮体(粒径约 10~100μm)。
阶段 2(絮凝):投加 PAM,通过吸附架桥将微絮体聚集成大而密实的絮团(粒径可达 1~3mm)。
协同优势:
效率提升:PAM 使 PAC 用量减少 30%~50%,同时缩短沉降时间 50% 以上。
适应性增强:在低温、高有机物含量等复杂水质中仍保持稳定性能。
四、典型应用案例
市政污水处理
工艺:PAC(10~30mg/L) + 阴离子 PAM(0.5~2mg/L)。
效果:SS 去除率从 60% 提升至 85% 以上,污泥体积减少 40%。
饮用水处理
场景:高浊度原水(如长江水)。
联用:PAC(5~15mg/L) + 非离子 PAM(0.1~0.5mg/L),降低出水浊度至 0.5NTU 以下。
五、总结
结论:PAM 是助凝剂,其核心作用是通过吸附架桥强化絮体形成,而非直接中和电荷。
关键区分点:混凝剂(如 PAC)负责脱稳,助凝剂(如 PAM)负责聚结。
PAM 需在混凝剂作用后投加,二者不可替代。
应用建议:根据水质特性选择 PAM 类型,阳离子型侧重污泥脱水,阴离子型侧重高浊度水,非离子型适用于特殊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