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原理
电荷中和:自来水水源中常含有带负电荷的悬浮颗粒,如泥沙、黏土微粒等。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带有正电荷,能够与这些带负电的颗粒相互吸引。当聚丙烯酰胺分子接近颗粒时,其正电荷与颗粒表面的负电荷发生中和,使颗粒之间的静电斥力减小,从而有利于颗粒的聚集。
吸附架桥:聚丙烯酰胺分子链很长,有大量的活性基团。这些分子链可以同时吸附多个悬浮颗粒,就像 “桥梁” 一样将颗粒连接在一起,促使它们形成较大的絮体。例如,在处理含有藻类等微生物的地表水时,聚丙烯酰胺能够吸附在藻类细胞表面,将众多藻类连接起来,形成容易沉降的絮体。
优势
高效性:聚丙烯酰胺的絮凝效果显著,能够在较低的投加量下实现良好的絮凝效果。一般相比于传统的无机絮凝剂,其用量可以减少很多。例如,在处理同样浊度的原水时,聚丙烯酰胺的投加量仅为无机絮凝剂的几分之一,这不仅降低了处理成本,还减少了药剂在水中的残留量。
适应性强:可以适应不同水质条件。无论是浑浊度较高的河水、湖水,还是含有一定有机物的水库水等,聚丙烯酰胺都能发挥较好的絮凝作用。对于含有少量重金属离子或溶解性有机物的自来水水源,聚丙烯酰胺还可以通过络合等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辅助去除这些杂质。
形成絮体的特性好:聚丙烯酰胺形成的絮体较大,且结构紧密、沉降速度快。这样可以有效缩短沉淀时间,提高自来水厂的水处理效率。例如,在快速沉淀池中,使用聚丙烯酰胺絮凝后的絮体能够迅速沉降到底部,减少了在沉淀池中停留的时间,从而提高了整个自来水处理流程的通量。
使用注意事项
选型:要根据自来水水源的水质特点选择合适类型的聚丙烯酰胺。如果水中主要是无机悬浮颗粒,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比较合适;如果含有较多有机物或胶体,阴离子型或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效果更好。而且不同分子量的聚丙烯酰胺絮凝效果也不同,一般分子量较高的在架桥吸附方面更具优势,但具体也要结合实际水质来选择。
投加量:投加量需要严格控制。投加量过少,絮凝效果不明显;投加量过多,会导致水中聚丙烯酰胺残留量过高,一方面浪费药剂,另一方面会对水质产生不良影响,如使水的粘度增加、影响后续消毒等工艺。需要通过小试和中试来确定投加量,并且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根据水质的变化适时调整。
溶解条件:聚丙烯酰胺需要充分溶解后才能发挥絮凝效果。溶解时要注意控制水温、搅拌速度等条件。水温一般在常温(20 - 30℃)左右比较合适,搅拌速度不能过快,以免破坏分子链结构。采用低速搅拌(如 100 - 300 转 / 分钟),搅拌时间根据产品型号和溶解量而定,一般需要 30 - 60 分钟,以确保聚丙烯酰胺完全溶解成均匀的溶液后再投加到水中。
与其他药剂配合使用
与无机絮凝剂配合:在自来水处理中,聚丙烯酰胺常常与无机絮凝剂如聚合氯化铝(PAC)配合使用。先使用无机絮凝剂使水中的悬浮颗粒初步凝聚,利用其电荷中和能力和快速凝聚的特点,然后再加入聚丙烯酰胺进行吸附架桥,形成更大、更易于沉降的絮体。这种协同作用可以提高絮凝效果,降低药剂的总成本。例如,先投加适量的 PAC,使水中的大部分泥沙颗粒初步聚集,然后加入少量的聚丙烯酰胺,将这些初步聚集的颗粒进一步连接成大絮体,提高沉淀效率。
与消毒剂配合:絮凝后的水需要进行消毒处理。聚丙烯酰胺的使用不会影响后续消毒剂(如氯气、二氧化氯等)的消毒效果,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去除水中的悬浮杂质和部分有机物,还可以为消毒创造更好的条件。因为水中的悬浮颗粒和有机物会消耗消毒剂,或者包裹细菌等微生物,影响消毒的彻底性。通过絮凝去除这些杂质后,消毒剂能够更有效地杀灭水中的致病微生物。